延安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202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延安大学是毛泽东同志亲自命名、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现为陕西省省属重点大学、陕西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大学、陕西省高水平建设大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陕西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推荐院校。
2017年9月19日,在延安大学80周年校庆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了延安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成就,勉励学校“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弘扬延安精神,勇于改革创新,把这所具有光荣历史的大学办得更有特色、更有水平。”2022年9月,在学校建校8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向学校致以亲切祝贺与问候。这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近年来,刘延东、韩正、孙春兰、刘国中等领导同志先后以来校视察、批示等方式表达对学校建设发展的关怀。
当前,学校上下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和对延安大学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按照追赶超越“三步走”发展战略和第七次党代会“一一九五”工作布局,弘扬延安精神,勇于改革创新,奋力推进更有特色、更有水平大学建设。
延安大学新城校区校门
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简介
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简称政管学院)成立于2020年8月,是由原政治与法学学院和原公共管理学院合并后组建的新学院。政管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大学)社会科学院、法学院和行政学院,解放战争时期演变为政法系。1958年恢复为马列主义教研室,1974年开办政教班,1977年正式成立政治教育系,1998年更名为政法系,2002年改系建院成立政治与法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简称公管学院)成立于2008年12月,初期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合署办公,2013年9月起成为独立的公共管理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的组建,优化了专业与学科发展布局,进一步整合了优质资源,极大地增强了办学实力,促进了现有特色优势学科的转型升级,更加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学院现有教师84人,其中教授7人(三级教授3人)、副教授25人,拥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等著名高校培养的博士49人。教师队伍中陕西省“三五人才”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2人、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获得者2人、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
学院拥有两栋独立的办公与教学大楼,建有独立的学术报告厅、电子政务实验室、公共管理综合实验室、模拟法庭等实践性教学设施和实训场地。现设有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合办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院、与中国人民大学联合成立的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延安院区)、中共党史与延安学研究中心、陕西省公民科学素质与农村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等中省级研究机构。同时设有21世纪新逻辑研究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与研究中心和中关法治研究中心等校级科学研究机构。
学院现开设中国共产党历史、社会工作、行政管理、政治学与行政学和法学5个本科专业。其中,中国共产党历史为国家级一流专业,社会工作为省级一流专业。《中国共产党历史》是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延安精神概论》为省级精品课程。
近年来,学院成功获批各级各类项目12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4项,省部级项目8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教材21部(其中国家级出版社11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荣获各类科研成果奖励44项,其中省级以上奖励15项。
目前学院以大学科建设为契机,已经构建起了数据资源共享、教研联动的培养体系,有力地支撑和促进了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政管学院两栋独立的办公与教学大楼
政管学院是延安大学首批获得硕士点学位授予权和确定博士点培育和建设单位之一,也是目前延安大学招生学位点最多、规模最大、学科特色最为鲜明的文科学院。现有政治学、哲学和公共管理学三个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下设中共党史、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政治学理论、国际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行政管理和社会保障9个学术学位硕士学位点。设有法律(法学)、法律(非法学)和公共管理(MPA)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5年来已经累计培养硕士研究生1000余人,其中已经有80余人考取了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博士研究生。截止2025年9月,在读硕士研究生有427人。现有导师151人,其中校内导师66人,校外兼职导师85人。导师队伍中,既有德高望重的资深教授,又有毕业于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青年博士,还有来自一线公检法系统、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双师型导师”。
学院始终秉持“立身为公、学以致用”的校训,弘扬“崇德尚法、经世致用”的院训,全方位推进“延安精神‘一体两翼’育人体系”的实施,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并在“更有特色、更有水平”办学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政管学院2025届硕士研究生毕业留念
2025级研究生新生开展红色研学活动
2025年考取博士的应届毕业生
2025年荣获延安大学“考博优胜单位”

2025年选派政治学专业研究生贾慧静(上图)和法律硕士专业研究生焦奕楠赴中国人民大学交流学习
2026年硕士招生学位点简介
2026年学院拟招生127人(人数仅供参考,最终招生人数以学校2026年正式下达的计划为准),其中全日制学术学位52人,全日制专业学位27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48人。
(一)政治学一级学科学位点
延安大学政治学一级学科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C-,是陕西省B类优势建设学科,是延安大学建设陕西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也是陕西省目前三个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之一。拥有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中共党史与延安学研究中心等中省级研究机构。下设中共党史、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政治学理论、国际政治四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早期探索学术研讨会
中共党史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培育学科,中共党史硕士学位点是延安大学最早开始招收研究生的两个硕士学位点之一。该学位点设有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毛泽东思想、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关系、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历史、延安学与中国新文化等7个研究方向。2020年,中共党史研究团队被评为延安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2026年招生的导师有8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7人是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安交通大学等名校的博士。中共党史硕士点自1999年开始招生,目前已连续招生27届,培养毕业生近300人。毕业生大都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有很多已经成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乃至走上了主要领导岗位。更有近50名毕业生考取了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北大学等名校的博士。
中共党史研究团队被授予“延安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是延安大学重点学科,该学位点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改革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等研究方向。2026年招生的导师有4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2人有博士学位。学位点2007年开始招生,目前已连续招生19届,培养毕业生60余人。毕业生主要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及科研院所等部门从事行政管理、党政宣传及理论研究等工作。目前,已有1人考取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政治学理论学科是延安大学重点学科,设有政治学基础理论、公共行政与政府治理、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依法治国理论与实践等研究方向。2026年招生的导师有5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4人是毕业于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的博士。学位点自2012年起开始招生,目前已连续招生14届,培养毕业生70余人。毕业生主要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及科研院所等部门从事行政管理、党政宣传及教学研究等工作。目前,已有5人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安科技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的博士研究生。
国际政治学科是延安大学重点学科,设有大国关系研究、世界民族与宗教问题研究、中东问题研究、边疆区域研究等研究方向,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对国际政治中的现象与问题进行分析与解释的理论型人才。2026年招生的导师有3人,均为副教授,3人是毕业于西北大学、西藏大学等“双一流”高校的博士。国际政治学位点自2012年开始招生,目前已连续招生14届,培养毕业生30余人。毕业生主要在政府涉外部门、科研院所及涉外企业等单位工作。目前,已有5人考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交学院等高校的博士研究生。
2026年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和导师目录


(二)哲学一级学科学位点
哲学一级学科是延安大学重点学科,2023年通过学位授权点专项核验。目前拥有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院、陕西省公民科学素质与农村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等中省级研究平台,21世纪新逻辑研究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等校级研究机构。下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和中国哲学三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该学科以研究机构为平台,对内加强多学科研究的融合互通,实现优势资源互补,对外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合作与交流活动。经过多年的建设与积淀,目前已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现实问题为着眼点,充分挖掘、借鉴中西方哲学中的优秀思想成果,为当前时代的发展进行理论探索与智力支撑。

数智时代哲学社会科学赋能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工作推进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延安大学重点建设学科,设有发展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文化哲学、社会哲学等5个研究方向。2026年招生的导师有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人,3人是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的博士。该学位点2002年开始招生,目前已连续招生24届,培养毕业生310余人。毕业生中的大多数都在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从事行政管理、理论宣传和教学研究工作,有多人已经走上主要领导岗位或取得了高级技术职称。目前,已有10余名毕业生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的博士研究生。
外国哲学是延安大学重点建设学科,设有德国古典哲学和当代非形式逻辑等研究方向。2026年招生的导师有3人,均为副教授。2人是毕业于清华大学的博士且具有海外访学经历、1人是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该学位点2019年开始招生,目前已连续招生7届,培养毕业生4届12人,其中1人在高校工作,1人在市级政府部门工作。旨在培养能够比较全面的掌握外国哲学知识,对西方哲学的传统、历史与现状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将来能够从事外文翻译、对外交流、教学宣传等方面的工作或进一步从事学术研究的复合型哲学高级人才。
中国哲学是延安大学重点建设学科,设有儒家哲学、佛教哲学及道家哲学等3个研究方向。2026年招生的导师有3人,均为副教授,3人均是毕业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和西北大学的博士,2人还具有海外访学经历。该学位点2019年开始招生,目前已连续招生7届,培养毕业生4届14人,其中1人在市级政府部门工作,1人在县级政府部门工作,1人在市级党校工作。旨在培养系统掌握中国哲学专业基础知识,具有相对独立的研究能力和较高的科研写作能力,将来能够从事文化交流、党政宣传及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或为将来进一步深造研修奠定扎实的学术基础。
2026年哲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和导师目录

2026年哲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科目参考书目

(三)法律(法学)和法律(非法学)学位点(专业学位)
法律(法学)和法律(非法学)是延安大学重点建设的专业型硕士学位点,2023年通过学位授权点专项核验。目前拥有现代化的模拟法庭、中关法治研究中心、炜衡律师学院等实践性教学平台和研究中心,设有“高慧奖学金”、“树众奖学金”、“捷声奖学金”、“炜衡奖学金”、“北望法学教育基金”等奖学金项目。该学位点实行双导师制,2026年招生的导师有10人,其中副教授8人,5人是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重庆大学等名校的博士。现有校外兼职导师50人,均为陕西地区公检法系统的主要负责人和先进工作者,在审判、检察、律师等领域拥有极高的理论造诣和极为丰富的实务经验。该学位点2019年起开始招生,目前已连续招生7届,培养毕业生120余人。在近年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中,法律硕士的通过率(A线)高达66%,居国内兄弟院校前列。目前,已有5人分别考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厦门大学、重庆大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的博士研究生。
首届炜衡杯“中国式现代化与调解”主题征文比赛
2026年法律硕士(非法学/法学)研究生招生专业和导师目录


(四)公共管理硕士(MPA)(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学位点
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点是延安大学重点扶持建设的专业型硕士学位点,2018年通过教育部专项合格评估。学位点依托全校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行政管理以及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的优质资源,在地方政府与公共治理、领导科学与人力资源管理、政府治理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方面特色突出。该学位点实行双导师制,2026年招生的导师有29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14人,20人是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上海大学、韩国水原大学等国内外名校的博士,2人具有海外留学、访学背景。校外兼职导师25人,均为从事地方行政工作一线的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理论水平、实践经历和管理、治理经验丰富。该学位点2015年起开始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017年起改为非全日制招生,目前已经连续招生11届,累计培养毕业生210余人。

MPA师生赴杭州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和参加第八届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
2026年公共管理专业学位(MPA)(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招生专业和导师目录

2026年公共管理专业学位(MPA)(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招生考试科目参考书目

学制学费标准
学制学费标准执行学校有关政策,具体如下:

奖助体系
奖助体系执行学校有关政策,具体如下:
1.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1)学校设有国家奖学金,获奖者奖励20000元。
(2)学校设有国家助学金,每生每学年6000元,有固定工资收入者除外。
(3)学校设有学业奖学金,一等学业奖学金10000元,二等学业奖学金6000元,三等学业奖学金3000元。新生可申请学业奖学金。
(4)学校设有研究生“三助一辅”岗位津贴,受聘者每月津贴一般不低于500元,最高不超1300元。
(5)学校设有“秀英科创基金”奖学金,一等奖14000元,二等奖6000元,三等奖3000元。
(6)学校设有研究生创新基金和研究生个性化培养经费。
(7)学校设有困难学生入学“绿色通道”。
联系我们
学校代码:10719
学院地址: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公学北路延安大学新校区政管学院办公楼A栋310办公室
邮政编码:716000
联系人:魏老师(电话 18220140778)
侯老师(MPA报考请咨询)(电话:13629219975)
邮箱: ydzg310@163.com
咨询电话:0911-2650527
学院网址:http://zfxy.y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