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2025年8月5日至20日,由政管学院、化工学院、物电学院李斯涵、景圣菲、何青、刘安彤、王俐瑶等成员组成的霖禾橙意团队,以“微区聚力,绿动双城”为主题开展了一项跨城市的专项调研。团队选取东西部具有代表性的七座城市——上海、南京、杭州、苏州、西安、成都和晋城,针对生活源垃圾治理中居民的认知态度与行为意向展开了系统研究。通过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他们深入剖析了不同城市治理模式下居民的参与机制,尤其聚焦于“激励制”和“氛围制”对推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实际效果与潜力。

图 1 杭州东站的垃圾分类设施设置以及乘客投放情况

图 2 晋城市泽州县的垃圾分类装置以及景圣菲同学张贴的垃圾治理宣传单

图 3 南京明城墙垃圾分类设施以及专类专清车(厨余垃圾清运车)
东西差异显著,治理模式各具特色
东部城市如上海、杭州等地,凭借较高的经济水平与政策执行力度,在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智能监管系统应用等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而西部城市如西安、成都则更注重社区动员与文化培育,通过邻里示范、道德约束等软性手段提升居民参与度。晋城作为中小城市代表,展现出“政府牵头+社区落地”的务实路径,凸显出因地制宜的治理智慧。



图 4 项目小组设计的部分绿色激励产品
激励制:经济手段有效但受限
经济激励(如绿色积分、兑换礼品等)在初期能显著提升居民的参与意愿,尤其在社区凝聚力较低、居民环保意识较弱的区域效果更为明显。然而,随着社区氛围的增强,经济激励的边际效应逐渐减弱。项目小组调研发现,在高氛围社区中,经济激励对行为改变的贡献率不足7%,而在低氛围社区中则可达14%以上。这说明,经济激励更适合作为启动手段,而非长期依赖的政策工具。
图 5 上海垃圾分类在专人指导基础上,设黑色垃圾箱作为弹性措施(以H区G小区为例)
氛围制:软性环境成为持久动力
与经济激励相比,“氛围驱动”模式展现出更持续的行为引导力。调研表明,社区凝聚力、邻里示范效应、道德压力等社会心理因素,在推动居民准确分类、坚持投放等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尤其是在上海某些高治理水平社区、学校、企业,通过楼组公示、志愿者巡查、家庭评优等方式,形成了“人人参与、互相监督”的良好氛围,分类准确率稳定在90%以上。
图 6 绿色激励运营体系构建
多元共治:政府、企业、居民三方联动
团队基于“整体治理”理论,提出构建“政府引导—企业支持—居民参与”的三方协同机制。政府应通过制度设计、设施优化和政策宣传奠定治理基础;企业则可提供智能分类设备、资源化处理技术及绿色产品,增强治理的科技含量与市场动力;居民作为治理的“社会资本”,通过分类投放、减量消费等行为,真正实现垃圾的源头减量与资源化利用。
展望:“氛围+激励”差异化策略将成为主流
调研建议,未来垃圾治理应采取差异化策略:在低氛围社区优先使用经济激励快速启动行为改变,同时逐步培育社区凝聚力;在高氛围社区则应强化社会规范与道德建设,减少经济依赖,推动居民从“被动服从”迈向“主动参与”。
霖禾橙意团队的本次调研,不仅为破解“垃圾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提供了实证依据,也为构建“无废城市”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未来,团队将继续深化跨区域比较研究,助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低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