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本科教育 >> 正文

欢迎报考延安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06日 14:31 文章来源:

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

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秉承延安大学“立身为公、学以致用”的校训,发扬学院“崇德尚法、经世致用”的院训,在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成绩,并在“更有特色、更有水平”办学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本期推送主要介绍政管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和学生发展。学院现有教授12人,副教授17人,拥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著名高校培养的博士40人。教师队伍中陕西省“三五人才”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2人、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获得者2人。



一、人才培养目标

学院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兼具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延安精神特质,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能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学院人才培养目标是在国家、地方社会人才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基础上,总结学院办学历史与经验,结合学院实际情况、教育定位与发展规划,并经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的。

通过目标定位和培养实施,我院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呈现出勃勃生机。我院中国共产党历史为国家级一流专业,中共党史与延安学研究中心是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通过体验式教学、见习实习、实地调研、革命旧址讲解及现场授课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构筑红色育人体系;社会工作为省级一流专业,获陕西省民政厅批准成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积极挖掘延安本土资源开展专业实践;法学专业司法考试过线率平均60%,加大力度建设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成为陕北地方法律教育和法治建设的专业人才培养基地;行政管理专业连年有多名学生考取或者免推至双一流建设高校的研究生,大学生村官的录取比例较高,公务员(选调生)录取率逐年递增;政治学与行政学依托政治学一级学科建设和系列学术沙龙、读书分享会,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二、本科专业介绍

学院现设有中国共产党历史、社会工作、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5个本科专业。

中国共产党历史

四年制本科,授予法学学士。核心课程:中共党史(1919—)、毛泽东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政治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中国共产党重要历史文献选读、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中国近代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逻辑学等。毕业去向:党政机关、新闻宣传部门等。

该专业现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中共党史课程是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共党史教学团队是省级教学团队(其中80%以上成员具有博士学位),中共党史与延安学研究中心是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延安学是省级重点学科。主要培养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掌握系统的中共党史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够从事中共党史的教学与研究以及进行理论宣传与党务政务管理、文秘等工作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社会工作

四年制本科,授予法学学士。核心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工作理论、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社会保障概论、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毕业去向: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工作站、社会团体等。

该专业为陕西省省级一流建设专业;2020年获批陕西省民政厅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延安精神特质,秉持“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具有扎实的社会工作理论基础、掌握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能熟练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及社区工作等方法,能在社会组织、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从事社会工作服务、社区发展与管理、社会保障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法学

四年制本科,授予法学学士。核心课程:法理学、宪法学、行政法学、民法学、商法学、经济法学、刑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行政诉讼法学、国际法学、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知识产权法。毕业去向: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立法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等。

该专业主要培养系统掌握法学知识,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立法司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工作的专门人才。



政治学与行政学

四年制本科,授予法学学士。核心课程:政治学原理、行政法学、管理学原理、中国政治制度史、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西方政治制度、行政管理学、西方政治思想史、市政学、公共政策、政府经济学、行政法学、人力资源管理、地方政府管理、社会调查等。毕业去向:党政机关、新闻出版机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

该专业依托政治学一级学科,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方面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能在党政机关、新闻出版机构、企事业和社会团体等单位,从事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教学和科研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



行政管理

四年制本科,授予管理学学士。核心课程:政治学原理、管理学、公共行政学、行政法学、公共政策学、政府经济学、行政组织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毕业去向: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

该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现代行政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能运用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解决问题,具有公共意识、公共精神、公共责任和延安精神特质,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能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从事管理工作或服务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硕士研究生学位点

我院是延安大学首批获得硕士点学位授予权和确定博士点培育和建设单位之一。现有政治学、哲学和公共管理三个一级学科,下设中共党史、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政治学理论、国际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行政管理和社会保障等9个学术学位硕士点;设法律(法学)、法律(非法学)和公共管理(MPA)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

目前学院以大学科建设为契机,已经构建起了数据资源共享、教研联动的培养体系,有力地支撑和促进了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四、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

近年来,我院以培养具有延安精神特质的综合型、应用型新文科人才为目标;采取多元、立体、科学的人才培育机制;以产出为导向,增强育人过程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营造高质量校内校外教育教学环境;不断增进学院与本地各类组织“双向协同”,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持续提供人才支撑。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做法和成效。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注重培养质量

我院在教育理念、教学资源、教学能力、教学方法和手段、师德师风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不断提升理论教学的水平和质量。经过不懈努力,将中国共产党历史专业建设为国家级一流专业,社会工作建设为省级一流专业,获得校级卓越法律人才培养项目。近年来,我院专业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撰写课程思政优秀案例累计5份、形成3个课程思政团队,荣获教学创新大赛教授文科组一二等奖各1项。

依托专业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兼职导师团队,积极推进实践教学活动。依托电子政务实验室、社会工作实验室、模拟法庭实验室开展实验教学;加强基地建设,建立系统性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优化教师队伍,建成一支“双师型”人才培养教学团队。通过以上措施,极大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教学满意度;同时学院积极与相关企业对接,动员和协助教师申报,近年已连续申报近10项教育部产学合作项目,主要针对各专业的教学改革、师资培训、模拟仿真课程等方面,对教师的实践实验能力具有较大的提升作用。

依托资政育人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互联网+创业项目、教学改革项目等,带动学生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开展专题讲座,对有意向、有潜力的学生进行学术训练,使其掌握基本的学术技能,为进一步深造奠定研究基础。把“暑期三下乡”、支农支教、田野调查等特色实践活动与学院各专业结合起来推进专业教育改革;通过“专业认知+名师导航—班主任+青年教师兼职班主任—理论知识+实践性教学—学术前沿+方法论—创新创业教育+就业指导”,增强育人过程的科学性和实践性。

(二)与多方力量协同,破除培养机制壁垒

我校与中国人民大学建立合作育人机制,我院抓住契机定期选派学生到人民大学交流学习,与人民大学开展学术交流等活动;与延安市司法系统、律师事务所、延安市两级社会组织、延安市八一敬老院、延安市儿童福利院、延安新区社会事务管理局、延安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延安市宝塔区民政局等建立大量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建立常态化的实习、见习协同育人活动,形成协同育人机制。

邀请实务部门参与专业认知专题讲座、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实习、见习教学,开展案例研讨会、分享会等;成立延安大学炜衡律师学院,开展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成立延安大学中关法治研究中心,吸收本科生开展科学研究;开设“捷声”大讲座,邀请国内外著名法学家、实务部门专家作专题讲座;开设“公学讲坛”,聘请全国顶级专家讲授扩大了延安大学的对外影响,为学校建立起良好的对外交流窗口;学院内部开展“玉章论坛”增强老师们的学术交流和学生的研究兴趣,形成浓厚教学科研氛围。

(三)拓展办学资源,积极助力地方社会发展

学院近年积极谋划,拓展和链接校外平台、优化整合资源。建立了一系列专业建设平台、实习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基地、就业实习基地等,和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进行了合作交流,充分引进校外教学资源。建立“校政”“校社”合作机制,拓展各专业与地方政府横向合作项目,建立校外+校内实践导师制,践行专业理念。

我院长期坚持“扎根西北,服务老区”的理念,培养了大批兼具使命感与专业素质的优秀专业人才。近年来,学院依托专业社团“社工协会”“法学社”“政治学社”“延安社工联盟”等成功地开展了一系列服务地方社会的实践活动,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对外多次邀请上海、北京、深圳、香港等地专家督导莅临我院开展理论和实务交流;我院毕业生在全国各地各专业领域成绩斐然,尤其是为陕北区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我院专业教师也积极参与地方社会事务、为地方社会发展赋能。通过现场教学、视频录制、红色培训、重要会议精神的解读和宣讲等形式打造品牌,使我院成为宣传红色历史文化的主阵地;在地方社会组织平台督导和技术支持、社会工作机构孵化、公益项目开发与执行、社区工作和社区治理类培训、社会服务岗位开发、田野调查等方面积极作为;法学专业教师长期兼任延安地区乃至整个陕北地区的律师、仲裁员、法律顾问、人大法律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为地方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

五、学生活动

学院坚持围绕立德树人这一中心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推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积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寒暑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开展党、团组织的各项活动,通过活动不断强化学生的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于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文体艺术活动。



六、学院特色

长期以来,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立身为公、学以致用”的校训,坚持“崇德尚法、经世致用”的院训,按照以党建为统领、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支撑、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建设为保障的办学思路。把“四与四合”(即党的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融合、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耦合、专业课程与社会实践结合、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契合)的办院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

(一)坚持党建引领,推动专业发展、协同育人

近年来,我院扎实推进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行动,积极发挥教工党支部全国“双创”首批样板党支部示范作用,获批校级首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党建带团建成效明显,院团委为省级标杆院系团委,连续3年评为校级五四红旗团委,学院党委书记被评为支持共青团工作好书记。

基于此,学院充分挖掘和利用党建优势资源推展教育教学活动。发挥党建的思想政治引领,尤其是充分发挥其在立德树人、院风师风学风建设、专业发展和建设等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凝人心、达共识、促行动的职能和使命。



(二)以教育教学产出为导向,推动服务地方新成效

近年来,我院以培养具有延安精神特质的综合型、应用型新文科人才为目标;采取多元、立体、科学的人才培育机制;以产出为导向,增强育人过程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营造高质量校内校外教育教学环境;不断增进学院与本地各类组织“双向协同”,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持续提供人才支撑。师生积极参与地方社会事务、为地方社会发展赋能。通过现场教学、视频录制、红色培训、重要会议精神的解读和宣讲等形式打造品牌,使我院成为宣传红色历史文化的主阵地;在地方社会组织平台督导和技术支持、社会工作机构孵化、公益项目开发与执行、社区工作和社区治理类培训、社会服务岗位开发、田野调查等方面积极作为;法学专业教师长期兼任延安地区乃至整个陕北地区的律师、仲裁员、法律顾问、人大法律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为地方社会法治建设做出贡献。


------------------------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









撰稿:陈俊江

核稿: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