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科研 >> 学科建设 >> 正文

政管学院开展国家级一流专业和学科建设实践性主题教学活动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18日 10:08 文章来源:

作者:张卓雅  核稿:王峰

本网讯 5月14日至5月16日,政管学院2019级中国共产党历史专业本科生和部分政治学学科研究生在副院长王峰、教师张艳梅和乔鹏真的带领下,专程前往永和县、隰县、中阳县、柳林县、石楼县、清涧县等地,开展以“重走红军东征路 铸魂补钙承精神”为主题的实践性教学活动。

5月13日晚,实践教学队伍到达第一站——山西永和县。第二天一大早,大家来到永和县阁底乡阁底村的“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永和段),在红军东征阁山狙击战纪念碑下,张艳梅老师进行了现场教学,向同学们讲述了红军东征时在永和的故事以及永和在红军东征历史上发挥的重要作用。东征期间毛泽东率总部人员两次进驻永和县,前后共居住了十三天,亲自指挥了在山西的对敌斗争;组织召开军事会议,将“渡河东征、抗日反蒋”的方针,改变为“回师西渡,逼蒋抗日”的策略;亲自指挥了东征红军胜利回师西渡。永和是红军东征时期建立的重要根据地之一。

在永和县阁底乡东征村,全体师生参观了山西境内的第一个东征纪念馆——永和东征纪念馆。在纪念馆入口处首先看到的是殉义柏,据说1936年毛主席率红军东征胜利西渡后的秋天,魁星楼瓦木结构的房顶上长出一颗柏树,寒来暑往,坚韧而生。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的秋天,这棵小柏树也随之枯萎,而且方向直指北方。村民有感于柏树的灵性与义节,亲切地称之为“殉义柏”。从魁星楼下走过,师生们来到了永和红军东征纪念馆大门前,门口两边贴有楹联:“大河滔滔忆往昔峥嵘岁月西渡东征定乾坤,阁山巍巍思今日阳光雨露泽黎润物佑永和”。纪念馆的第一展馆,门前矗立毛主席塑像,旁边有一块石头写着“平安石”。纪念馆以“英明决策筑辉煌”、“红军东征在永和”和“老区人民爱红军”为主题分三个展厅,用大量的实物图片、塑刻作品等真实地再现了一幅幅可歌可泣的东征历史画卷,展示了当年东征红军的丰功伟绩。乔鹏真老师为同学们介绍了纪念馆内五大奇观——殉义柏、祥光普照、阳光雨露、毛字石、沙发石的故事。

5月14日下午,在隰县晋西革命纪念馆毛主席铜像前,讲解员向同学们介绍:“这座铜像是由晋西革命纪念馆馆长陈赟根据毛泽东率领东征时的图片亲自设计建造的,像高3.6米,基座高1.3米,加起来4.9米,寓意1949年新中国成立;长宽均为2.1米,寓意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随后,全体师生饱含深情地对毛主席铜像行了三鞠躬礼。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同学们依次进入纪念馆的3个展厅——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学习了解了党在晋西的革命活动。本科生代表赵文豪同学在纪念馆大厅的浮雕前,向同学们讲述了参观完纪念馆的个人心得体会,并表达了对之后重走东征路行程的学习期待。

随后,师生们一行前往山西交口县的红军东征总指挥部旧址。旧址位于交口县桃红坡镇大麦郊村,大麦郊村的任书记热情地接待了大家,带领同学们逐一登上了三个平台并分别作了介绍:“一进院北正中的窑洞是毛泽东旧居,南房是政治局会议会址,左右窑洞是警卫部队的住宅;二进院为警卫部队驻扎,西窑洞为彭德怀、杨尚昆旧居,东窑洞为林彪旧居;三进院窑洞二层为电台室。”在与任书记的交谈中,同学们还了解到大麦郊村曾经比较富裕,在东征期间为红军筹粮筹款,作出了不少贡献。

5月15日上午,实践教学队伍来到柳林县三交镇刘志丹将军殉难处。三交镇白二忠镇长和党群服务中心主任李瑞文等得知消息后,非常热情地接待和帮助了全体师生,不但全面介绍了三交镇的概况而且全程陪同走完整个考察活动,还就进一步合作与老师们进行了沟通交流。

在刘志丹将军殉难处,师生们首先参观了刘志丹将军革命事迹展馆。在讲解员的详细介绍下,同学们对刘志丹将军短暂的一生有了大致了解,刘志丹将军当之无愧为毛主席所赞誉的“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白镇长向同学们讲述了刘志丹将军这颗红星陨落在柳林县三交镇的故事,据他讲:“刘志丹将军牺牲时身上的口袋里只有半截铅笔和几支香烟,遗体是用羊皮筏连夜运送回陕北的。”接着,师生队伍又去三交镇党家寨鏊子疙瘩上修建的刘志丹将军殉难纪念亭进行瞻仰,青山默默,黄河无声,远眺清幽,近睹庄严。

白镇长和李主任的陪同带领下,全体师生们还参观了红军东征广场、黄河古渡、毛泽民筹粮旧址、周恩来办公旧址和红三十军军部等革命旧址。

三交镇三交村党支部书记强周元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山西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旧址——中阳县苏维埃革命委员会。苏维埃革命委员会是在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的指示下成立的山西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是东征时期作为惩治恶霸、红军筹粮筹款及组建地方游击队的后台屏障。

之后,师生们又参观了位于三交镇的第二座红军东征纪念馆。据强周元书记介绍:“这座红军东征纪念馆是47岁的吕梁农民李兵照1999年在这里自费开办的,免费向公众开放。从1981年开始,李兵照怀着既教育子孙后代、又告慰先烈的心愿搜寻红军东征时的资料和遗物,将自己30多万元积蓄全花在纪念馆上。”馆内,万余件原始信件、图片、作战兵器及一些实物资料,展示了红军东征、山西首个苏维埃政府的建立情况,以及周恩来、刘志丹等老一辈革命家在黄河渡口的活动情况。

最后,白镇长还带领师生们参观了柳林电影展览馆。在讲解员的介绍下了解了柳林电影发展史,观看了馆中陈列的各时代电影放映机、电影胶片和老电影杂志、剧照,并在体验厅里进行了切身体验。

下午,实践教学队伍冒雨赶赴石楼县红军东征革命纪念馆。这个纪念馆主题鲜明,集中、全面、详实地呈现了党中央落脚陕北后,进行东征决策的过程和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在三晋大地东征期间的丰功伟绩。在这个纪念馆,师生们得到了讲解员许海涛热情的帮助与支持。

展厅中有一幅巨大的红军东征电动沙盘模型,这个模型运用声、光、电科技现代化科技手段直观地再现了红军东征战斗的全过程。在讲解员许海涛的带领下,师生们细致地参观了序厅和四个展室的革命文物、史料、历史图片,再次感悟了当年红军东征的历史壮举。许海涛讲解员还代表纪念馆热情地向师生们赠送了《红军东征纪念馆》和《红军东征纪念馆解说词》。

5月16日,实践教学队伍的考察主题是“探寻《沁园春·雪》的创作地”。探寻的第一站是到达石楼县义牒镇留村。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留村客栈,参观了毛泽东旧居。旧居东面窑洞为资料陈列室等分为前言、伟人宏光照石楼、主席石楼路居处,石楼城下东征歌,东征参军石楼人等六个部分,西面窑洞为影像书展室,有30余幅不同形式的《沁园春·雪》书法作品和20余分钟的“红军东征在石楼”专题片。有一种说法称毛泽东在留村客栈的油灯之下挥笔写成了名篇佳作《沁园春·雪》,因此留村是《沁园春·雪》的创作之地。为此,副院长王峰老师向同学们提出:“我们今天的行程是带着问题的,主题就是想探讨解决《沁园春·雪》这篇作品真正的创作地的问题,解答好为何会有两处创作地说法这一困惑。”

实践教学队伍考察的最后一站是陕西清涧县袁家沟村。到达袁家沟后,全体师生走进了毛泽东旧居,在讲解员白炳池老人独特幽默的介绍下,同学们了解到在这个陕西地图上都难觅踪迹的小山村,数十年走出了四位省委书记和70多位县处级干部,而其中的家风渊源与传统,可追溯到更久远的时候。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个村子先后走出了白治民、白如冰、白栋材等省委书记,因而被当地人称为省委书记村。据统计,这个如今500多口人的山村里,先后走出4位省委书记,8位副省级,28位地师级,县级更是多达百余人。白炳池老人还向同学们讲述到:“我们村能出人才的主要原因可以总结为四条:一是‘闹红’早。二是毛主席东征带走一批革命青年,白如冰、白栋材、白治民都是那次出去的。三是留下来的人觉悟高,继续革命。四是最重要的一点,村里注重办学,从清朝起,私塾没有停办过,如果没有文化,出去的人也不会有大的发展。”

在村口的《沁园春·雪》浮雕前,研究生代表张鸽芝向同学们简要讲述了红军东征史,分享了自己此次实践学习的心得体会。

作为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往往能给人以惊喜和意想不到的收获。本次实践教学活动,启迪了学生们的思想,震撼了他们的心灵,进一步丰富和加深了对红军东征历史的了解和认识,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和正确,是政管学院策划组织的“百年党史学习与教育”系列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红军东征阁山狙击战纪念碑下,张艳梅老师讲述红军东征的故事

永和东征纪念馆,乔鹏真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五大奇观

晋西革命纪念馆

红军东征总指挥部旧址

刘志丹将军革命事迹展馆

红军东征革命纪念馆

实践教学队伍参观毛泽东旧居

实践教学队伍考察的最后一站——陕西清涧县袁家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