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苏嘉惠 核稿:张继军
本网讯 书香致远,思悟同行。2025年7月1日下午,政管学院社工22班在学院B栋515社工实验室如期开展读书分享会。此次读书分享会是我院社会工作专业实训系列活动的第十三场,由李伟老师和索欢老师共同主持。同学们围绕《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和《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两本书,展开了一场充满思辨的讨论。

活动现场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由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所著,该书深刻剖析了从“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结构与个体命运的变化。这本书以犀利的视角揭示了现代社会中工作、消费与阶层之间的复杂关联,引发同学们对多个现实议题的探讨:
1.什么是“新穷人”?
同学们结合书中论述谈到,“新穷人”并非传统概念里吃不饱、穿不暖的贫穷者,而是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中,因无法满足主流消费标准、难以融入“体面生活”圈层而被边缘化的群体。他们或许有基本生活保障,却因消费能力不足而产生强烈的被排斥感和精神压力。
2.书中为何讨论福利国家?
有同学分析,书中对福利主义国家的讨论,实则是在探讨社会保障与个人发展的平衡。福利制度虽能缓解贫困,但若设计不当,可能会削弱部分人的劳动积极性,这让大家思考如何让福利政策既保障民生,又能激发人们的奋斗动力。
3.当今社会阶层固化程度如何?
同学们认为,阶层固化在不同领域呈现差异化特征:教育资源、职业发展等方面的壁垒依然存在,但社会流动的渠道并未完全封闭。有同学举例,互联网行业的兴起曾为部分人提供了突破阶层的机会。而如何打破固化的深层机制,仍需社会共同探索。
4.如何看待医美行业的消费?
这一话题引发了不少争论。有同学觉得,医美行业受消费主义推动,过度宣传“颜值”,加剧了人们的外貌焦虑;也有同学认为,医美是个人选择,体现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关键是要理性对待,不被商业营销裹挟。

活动现场
《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由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所著,其核心源于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这本书通过对社会心理学实验的分析,展现了环境对人性的强大影响。同学们围绕以下内容展开了深入思考:
1.斯坦福大学的监狱实验
同学们回顾了实验中“狱警”与“囚犯”角色对参与者行为的扭曲。1971年,津巴多团队招募普通大学生分别扮演“狱警”和“囚犯”。在模拟监狱环境中,原本身心健康的志愿者迅速代入角色——“狱警”逐渐表现出虐待倾向,“囚犯”则变得顺从与绝望。实验因伦理问题而提前终止。实验得出一个令人警醒的结论:情境与环境对人的行为具有强大的塑造力,即便是善良的人,在特定的制度、角色与群体氛围中,也可能做出违背道德的行为。有同学感慨,看似“正常”的人在特定情境下可能表现出意想不到的残酷,这也提醒我们警惕环境对人性的异化。
2.盲从权威还是挑战权威?
同学们讨论后认为,盲目服从权威可能会压抑个体理性,让人失去良知,做出错误的选择;而合理地质疑和挑战权威,在很多时候是推动进步的动力。但挑战权威需基于理性判断,而非单纯的对抗。
3.群体意识对个人的影响
同学们认为,群体意识既能凝聚力量,因为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能给予个体力量;也可能导致“群体极化”——个体在群体中容易放弃独立思考和自己的判断,跟随多数人,做出非理性的行为。同学们一致认为,在融入群体的同时,要保持自我意识,不盲目从众,学会在群体中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活动现场
分享过程中,李伟老师和索欢老师不时给予点评和指导,肯定了同学们的深入思考,并从专业角度进行了补充,引导大家将书中的理论与社会工作的实际相结合。
此次读书分享会让同学们对社会现象和人性有了更深刻地理解,也激发了大家用专业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热情。期待未来有更多这样的交流机会,让阅读成为大家探索世界、提升自我的阶梯。本次的系列读书分享会虽近尾声,但青春之花永远绚烂多彩,社工家庭永远繁花峥嵘。

活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