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缪苏磊、侯路 核稿:常改香
一、办学条件
延安大学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大学)社会科学院、法学院和行政学院,解放战争时期演变为政法系。
学院现有教师82人,其中教授8人(二级教授1人,三级教授3人)、副教授21人,拥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著名高校培养的博士46人。教师队伍中陕西省“三五人才”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2人、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获得者1人、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校外兼职博士生导师2人。
学科与专业建设蓬勃发展。学院是延安大学首批获得硕士点学位授予权和确定博士点培育和建设单位之一。现有政治学、哲学和公共管理三个一级学科,下设中共党史、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政治学理论、国际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行政管理和社会保障等9个学术学位硕士点;设法律(法学)、法律(非法学)和公共管理(MPA)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
学院现设有延安十三年与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院、中共党史与延安学研究中心、陕西省公民科学素质与农村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等中省级研究机构,同时设有21世纪新逻辑研究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与研究中心、亚太研究中心、中关法治研究中心等校级研究机构。
二、培养目标
新时代党务管理与组织建设实务微专业,积极回应新时代党务管理人才发展需要,立足学校中国共产党历史专业学科优势与延安红色资源,围绕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融合中共党史党建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社会学等优势,构建“党建引领+技术赋能+基层实践”三位一体培养框架,致力于培养精通党务标准化流程、党建信息化工具与组织建设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师资队伍
本专业教师团队11人,其中高校教师8人,其中博士毕业7人,占比为88%;另有校外实践教学教师3人。高校教师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双一流院校。教师团队在学术领域上都具备深厚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前沿的学术视野。近年来,教学团队获得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在报纸、期刊等发表论文100余篇,咨政报告3篇被采纳和批示,出版著作3部。
四、核心课程
微专业共计12学分,6门课程,课程课时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各占50%。课程主要包括: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与延安精神的当代转化、党章党规与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红色教育实践教学、智慧党建系统操作与大数据分析、党建绩效考核与KPI设计、党员发展全流程规范化实训等课程。



五、培养特色





六、基地建设
新时代党务管理与组织建设实务微专业依托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延安大学教育培训学院为共建单位,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管理处为校企合作单位,有效形成与延安西北局革命旧址管理处、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延安市基层社区等合作网络,在传承延安精神、创新党务人才培养、开发沉浸式课程、推动党务工作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
七、未来前景
微专业立足延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扎实实践训练,积极回应政府党建部门、街道党建办、国企党群工作部、非公企业党建指导员、“两新”组织对党务人才的要求,实现“从党章理论到系统操作、从历史经验到现代创新”的能力跃升,着力打造新时代“红色工匠”培养高地,有效服务地方社会和国家发展的目标需求。